close


紙是一種輕盈的材料,在經過921粹煉後,它堅強地撐起教堂的支柱,也撐起社區的希望。



在九二一大地震中,埔里鎮的全半倒戶數居全國災區之冠,災後許多人力物資不斷地投入重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也投入災後重建行列。

 





基金會在一次接受日本的邀請參加阪神大地震十周年紀念活動中看到日本阪神大地震後所興建的鷹取紙教堂,經過九年多的運作之後,已經達成它的階段性任務,當地社區決定將它移築到其他地方,而原地則將重建一座永久性的教堂。此時基金會決定向日方爭取移築到台灣,為埔里注入新活力,而日方也允諾共同協助移築這偉大的工程-新故鄉紙教堂見學園區。

 







主建物採用成本較低的玻璃纖維浪板,構築成長方形的外牆,內部則用長5公尺、直徑33公分、厚1.5公分的58根紙管,建構一個可容納80個座位的橢圓型空間。利用紙管構成的橢圓形與外牆之間的空間形成一個迴廊,橢圓形內側長周的紙管排列緊密,作為舞台及祭壇後面的背景,橢圓形入口處的長周紙管與紙管的間距較大。屋頂則覆蓋以透光的天幕,當光線由屋頂射下,形成一種莊嚴與神聖的氛圍。這座紙建築設計的原始目的,是作為社區的集會中心,但禮拜天亦兼作教會的彌撒場地。(文字資料參考-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新台灣新聞週刊653期)



教堂主祭壇區(中間那幅畫象徵耶穌基督)

 





這個圓筒型的就是椅子,平常時間不會全部擺出來,等到作禮拜時,就會拿出來,但是說實話,真的很難坐,且坐不久(因為沒靠背)



這幅畫象徵耶穌基督

 





猜猜這是什麼

 


是募款箱啦




從祭壇往外看



 

利用帳棚式屋頂可以輕量化結構且採光良好

 

這張可以看出建築物外方內圓的配置

 





簡潔俐落的外型且與周邊環境融合的非常自然,輕盈的建材放在這環山綠樹間毫不衝突,讓我想起建築學派中白派的做法,很舒服。不過對於材料在耐久性以及台灣潮濕環境的抵抗力,甚至多颱風的一個特性中能否支持很久,我不予置評,就看時間的考驗吧!

 

記得從前在國外唸書時,建築形式的多元性是被鼓勵的,反而是以前在台灣常用的鋼筋混凝土構造很少被用到,因為實在太笨重了,回台灣後,這座建築物讓我眼睛為之一亮,也許材料本身還有一些爭議,但至少是個開始,希望還能看到更多輕巧的建築,讓都市中的鋼筋水泥漸漸變少。

 

至於有人將這棟建築物歸類為綠建築,我想它是我目前在台灣遇到最像綠建築的作品,因為大量的自然採光及通風省去了許多能源消耗以及可重複利用的建材,另兩旁水池的配置也有助於調整微氣候都是值得被鼓勵的。

 

 



上次拜訪的時間是在週四下午,沒什麼人,非常舒服,但當值的服務人員(是隔壁暨南大學的同學)告訴我這裡每逢假日人就多的不得了,如果有要去拜訪的話盡量避開人潮是比較好的。



延伸閱讀:

1.Jim綠建築

2.地震

3.萬金教堂(1)(2)

4.紙做的房子,鋼鐵的意志--桃米紙教堂(新故鄉見學園區)
                      如果喜歡這篇的話!!!就請推一下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喬治 的頭像
    喬治

    喬治的Blog

    喬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